bet365在线体育投注

bet365在线体育投注 bet365在线体育投注
bet365在线体育投注 / bet365在线体育投注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一带一路共建:中俄欧亚以高质量经济合作共筑全球新格局”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圆满举行

  发布日期:2023-12-04  浏览次数:

2023年是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博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共建“一带一路”的参与度也越来越深。然而,当前的世界身处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俄乌冲突所显现的长期化趋势、世界科技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状态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波澜起伏都使得俄罗斯和欧亚各国对我国的战略意义和战略影响日益上升。中俄欧亚如何以高质量经济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如何利用各自比较优势驱动创新发展以共筑全球化新格局,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2023年11月29日,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关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国内世界政治、经济研究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相聚在复旦大学,就“一带一路共建:中俄欧亚以高质量经济合作共筑全球新格局”这一专题进行了深度研讨与解读。

研讨会由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主办,复旦大学新兴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承办。在开幕式上,刘军梅老师代表复旦大学新兴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庄起善教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军教授致辞。

开幕式由学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姜睿副研究员主持。

刘军教授首先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复旦大学新兴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刘军会长表示,在一带一路十周年之际,本次研讨会关于中俄政治关系、人文合作、中俄经贸合作以及其他欧洲相关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并预祝会议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余建华研究员主持了本次会议第一阶段的研讨。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黄仁伟就俄乌冲突后的中欧大通道走势问题进行了讲解。黄仁伟教授表示,在俄乌冲突下,一带一路的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他介绍了一带一路地缘政治经济的板块化结构,现阶段一带一路面临的情况与10年前大有不同。中国地缘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地缘政治因素干扰空前上升,对大通道地缘环境变化具有重大影响,大通道建设是一个政治与技术相结合的重要且复杂的问题。

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冯玉军教授对世界变局下俄罗斯发展前景与中俄关系走向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冯教授表示,俄乌战争给一带一路的运行环境带来巨大冲击。就俄罗斯来讲,俄罗斯也遭到了全方位的制裁,这给俄罗斯带了严重的冲击。俄乌战争以来,俄罗斯受到了冻结资产、限制融资、能源禁运等形式的制裁,大批跨国公司也从俄撤资。俄欧能源联系加速断裂,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挤出欧洲能源市场,这些均给俄罗斯带来巨大损失。而俄罗斯也通过寻求新市场、打折销售等方式来应对西方的制裁。但这些手段难以消除制裁对俄的全方位冲击,导致了俄罗斯人口流失、经济失速、政治孤立、国际形象恶化、军事受挫、地缘政治环境恶化、国际影响力衰退等严重后果。冯教授对中俄贸易情况进行了介绍。他表示,近年来中俄经济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俄罗斯农产品和石油对中国出口大大增加。但随着中俄贸易的发展,中国的逆差在不断扩大。从投资领域上看,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处于高位,但俄罗斯对中国的投资微乎其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俄贸易的紧密联系,中国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和投资却在减少。冯教授认为,俄乌战争下,大国关系正经历历史性变化,中国应当从全球大局上看待中俄关系。要清醒看待中俄经济合作增长与中国同发达经济体经济联系减少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更加理性地看待和处理中俄关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长赵隆研究员围绕中俄如何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增强适应力和协同性提出看法。赵隆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新形势下的中俄经贸合作趋势性变化。他表示,2022年以来,中俄双边贸易额大幅度增长,中国对俄出口激增63.2%,自俄进口增长13.3%,人民币在双边贸易结算中的占比达到70%。但是,中俄经贸合作的非对称依赖特征明显,且正在进入不可逆转的演进轨迹。这种不对称依赖也反应在中俄能源合作层面。例如,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能源总量变化有限,但在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占比却大幅增加,能源关系的单向依赖,以及可替代与不可替代角色的差异值得关注。对此,赵隆研究员提出中俄需共同适应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新形势,从国际贸易格局的整体变化谋划合作重点,把做好存量和提质增效作为重点方向,提升共建“一带一路”的吸引力。最后,赵隆研究员通过分析大国博弈联动,提出优化中俄合作协同性的建议,包括从整体论、资产论和感知论三个维度探讨中俄之间的战略和角色再定位问题,以及围绕多方对接、低碳转型、合规标准、执行监督评估机制等方面强化政策与实践的协同效应,提升中俄务实合作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强晓云则从人文合作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与欧亚国家关系发展的新趋势。强教授认为,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人文合作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中国与欧亚国家的各领域合作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对人文合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高期待。当前,准确定义和定位中国与欧亚国家的人文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从时间阶段上看,中国与欧亚国家的人文合作进入了新的时期;从发展角度上看,人文合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这种新主要体现在:第一,独立30多年以来,欧亚国家的民族自觉意识得到加强,本国发展政策及外交政策更显独立自主和多元化。第二,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对人文合作也产生相应影响。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和变化,尤其是俄乌冲突给欧亚地区局势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在欧亚的正面国家形象,值得思考。第三,欧亚地区的多边国际组织——如上合组织和亚信会议——的发展也已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强教授还表示,新时期下中国与欧亚人文合作也具备新的特点,例如,中国与欧亚的人文合作机制已经广泛建立且逐步拓展,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负面。例如,中俄之间,中国与欧亚国家之间的理念差异逐渐拉大,历史因素、技术原因以及来自第三方有意的干扰和挑拨等因素对中国与欧亚的务实合作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都将是未来中国与欧亚人文合作中需要重视的。最后,强教授表示,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与欧亚国家的人文合作应当采取更加灵巧的方式推进。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丽双教授的报告“中俄经济合作的人文价值基础”由其学生蒋婷薇代宣读。郭教授认为,中俄文化有各自的独特性,两国文化内核差异很大。中国是东方一元性结构,但俄罗斯是东西方交织的二元性结构,中俄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两国人文价值基础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此时两国人文互鉴将会有利于中俄两国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动实践,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要消灭这些差异和分歧,而是突出人类的共性和整体性,求同存异,实现共同体内个体与集体的有机统一。随着中俄各界对双方交流交往的热情进一步升温,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持续深化,这为两国经济合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她还提到,“一带一路”的核心目标在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中俄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望在共商、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努力实现双赢的良好局面,从而有效破除当前全球经济的治理困局,引领和开启经济全球化的多元化新时代。中俄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中俄关系已成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关系典范。

在第一个阶段的评论环节,学会前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前副校长范军教授指出,中俄两国人民的理念存在较大差异,而理念和思维决定行动,这便会导致中俄两国的行为决策存在差异。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共建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策,与俄罗斯的发展理念并不相同。中国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在看待国家问题时应当从历史观、大格局观和角色观多角度去分析,从而走出一条从中国自身出发的全球化之路。

本次会议的第二阶段由学会前秘书长兼副会长、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烨主持。

学会原副会长、bet365在线体育投注-bet365网站 唐朱昌教授从共建多元化货币格局的角度探讨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如何进行去美元化合作。唐教授介绍说,现阶段占全球人口近一半的上合成员国正在加速“去美元化”进程,各国通过在国际贸易中减少美元支付份额、减少美国国债的持有、多样化本国的储备资产等多种方式进行“去美元化”。他也提到我国减持美债除吸收俄罗斯资本遭冻结的教训和风险防范的原因外,还与美债收益、调整储备结构和稳定人民币汇率密切相关。接着,唐教授对上合组织的“去美元化”潜力进行了分析。他表示,上合组织的经济发展规模及增速均赋予了其“去美元化”的底气。而且2008年以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遍逐步开启了“去美元化”的研究,上合组织成员国确立了“去美元化”的目标共识。重要的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已开启了“去美元化”的实际行动,他们通过扩大成员国贸易的本币结算规模、跨境交易和第三国贸易结算中扩大使用人民币、筹建共同的金融机构,深化本币结算的投融资合作、探索和拓展主权数字货币合作机制、通过溢出效应扩大“去美元化”联动等方式,快速推进“去美元化”合作进程。对此,唐教授表示为了使“去美元化”行稳致远,在“去美元化”合作中应当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尽管上合成员国“去美元化”具有边际改善的效应,但这依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二,现阶段上合成员国提升本币结算比例的方式,只是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但不能与真正的“去美元化”划等号;第三,上合组织既要关注机遇,也要注意“去美元化”过程中的风险;第四,“理性看待美元化”道路上各国利益诉求的差异。最后,唐教授提出上合“去美元化”进程中中国面临着支持成员国依据市场化原则使用本币结算、提高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支持各国在金融政策上独立自主,降低美元霸权风险等三重核心任务。中国还需要从自己做起,通过多重努力,发挥自身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与欧亚研究院院长、俄罗斯研究中心曲文轶教授就人民币在俄罗斯经济中的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见解。曲教授通过展示近两年中俄贸易结算、国家储备资产以及货币交易情况图,向大家介绍说,中俄贸易中双边的本币结算比重大幅增加,特别是人民币的支付比例大幅度上涨,中俄贸易结算“去美元化”明显,人民币广泛应用;而从俄罗斯国家储备资产种类上看,现阶段俄罗斯国家资产主要有人民币和黄金两种,美元和欧元的占比大幅减少甚至被剔除掉,但就人民币和黄金占比来看,黄金占比要超过人民币;从货币交易上看,人民币交易占比大幅提升,美元和欧元交易大幅减少。由此可见,俄乌冲突爆发后,人民币在俄罗斯广泛应用,为俄罗斯经济在强力制裁压力下保持基本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此,曲教授表示,俄罗斯如此扩大使用人民币有其内在原因,比如缩小国际储备资产被冻结的风险,减缓地缘政治对抗等等。归根结底,中国人民币地位和实力的提升是俄罗斯选择人民币的最主要原因。

学会原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大渭从合作开发远东地区的角度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了研究。潘教授表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载体,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深度而全面的合作。远东地区面积广阔,地处中俄边境陆上交界的主要地段,中俄两国在远东地区的合作是中俄加强经济贸易合作的重要一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俄两国经济合作的现状和问题。东北亚地区是大国力量交汇和国际关系博弈跌宕起伏的一个热点地区。同时,东北亚地区是亚太地区,甚至是全球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从全球格局来看,东北亚地区、欧盟和北美是大家公认的世界发展最发达的三大区域。因此,如何在东北亚地区进行合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中俄贸易合作、开发远东地区等也是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重要内容。但他也指出,若中国一个国家在东北亚地区嵌入太深,参与太多,容易引起俄罗斯的警觉。若中国能与东北亚国家,或是亚太地区国家一同参与开发可以减少俄罗斯的一些顾虑。远东地区的开发与合作一直是个敏感问题,俄罗斯历来将远东地区看作地缘政治安全地,而且近年来远东地区人口大量外流,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这使得该地区难以形成一个具有社会经济吸引力的高地,再加之俄罗斯内部对于如何开发远东地区长期存在分歧,这些均使得中国需要在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全方位考虑,探寻扎实推进中俄关系的办法。现阶段,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合作方面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但从俄罗斯现实经济指标看,这些政策和经济活动更多是为了增进自己的利益。比如,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租地纲领表示,他国在远东地区开发时,政府仅是把地皮租赁出去,但如何开发投资需要符合俄罗斯的规划方案,且投资15年后俄罗斯政府会将开发地购买回来。因此,中国在参与远东地区开发合作时,一定要透彻了解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规划和政策。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俄之间的邻里关系是无法改变的,与俄罗斯相处必须充分了解俄罗斯的外交特点、民族本性和心理,以更加理性的心态与俄罗斯打交道。同时,在中俄国情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对俄政策要与时俱进,把握机遇,顺势获得合作中有利与我方的主导权。

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尚宇红教授就欧盟对华去风险下的中国-中东欧贸易问题进行了讨论。尚教授介绍说,2012年以来,中国-中东欧双边贸易增长迅速,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过去10年间,双边贸易平均年化增长10%左右,是同期双边全球贸易增速的2倍。其中,中东欧对华农产品出口增长尤为突出,增速达到了中东欧国家向全球出口增速的3倍。即便是在疫情期间,全球贸易受阻的时期,中国-中东欧双边贸易依然延续了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但是近两年受俄乌冲突和欧洲经济增长乏力的影响,2022年多数中东欧国家对华出口贸易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而且2023年中国中东欧双边贸易依然呈现下降的趋势,并有进一步下降的迹象,特别受欧盟对华经贸去风险论调的影响,有进一步恶化的倾向。接着,尚教授进一步分析了中东欧国家对华进出口的产品类别结构的变化,他研究发现,中东欧国家对华出口的产品中下降的主要是能源类和技术密集型领域,而进口领域的下降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领域。从贸易结构的变化中便可以看出去风险论调对中国与中东欧贸易的巨大冲击。尚老师认为,中东欧对华贸易的下降,既有俄乌冲突带来的贸易环境恶化以及中东欧国家经济放缓,持续高通胀等客观原因,也与中东欧国家对华认识的变化,疑华心态上升的主观原因有关。而且这些主观原因受美国,以及欧盟国家去风险论调的影响,这里也包含中东欧地区对于双边贸易不平衡的狭隘认识。他表示,中东欧在中国不健全的贸易网络、中东欧消费品在中国市场缺乏竞争优势,以及中东欧产品在中国没有主流的销售渠道,才是真正导致中国与中东欧双边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对此,尚老师提出了一些可以缓解双边不平衡的中国做法,并表示双边贸易不平衡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需要中国、中东欧在各层面加强合作,特别是在如今政治动荡的环境下,促进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还需要加强双边政府间政策沟通协调,企业间交流合作,共同创造更有利的经贸环境。

学会副秘书长、上海海关学院工商管理与关务学院副院长刘晓音教授对“一带一路”共建与中俄经贸合作的新趋势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刘教授表示,今年是“一带一路”的第十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今年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出现了一批新的高频的词汇,比如在论坛开启间高频词汇有国际合作、发展成就、铁路和港口项目、共建国家等,在论坛闭幕之后高频词汇有气候、绿色转型和技术等,这些都是现阶段我国对外合作共建中所关注的重要领域。而纵观中俄双边合作的现实,可以看到近年来中俄双边贸易是非常紧密的,但我们要注意中俄贸易对中国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地缘政治方面,而不是经济上的贡献。从中俄贸易产品种类上看,实际上还有很多发展并不如意的地方。比如从俄罗斯进口的商品来看,虽然今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单价有所下降,但仍高于美国给俄罗斯设定的限价;天然气价格也有所上涨。同时有趣的是,2023年我国拒绝了俄罗斯96个品类的商品。而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品类也主要集中在一些单价较低的低端产品。接着,刘教授介绍了中俄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情况,她表示中俄两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合作上有较大的推进和拓展,比如,2020年中国启动了“中俄数字经济示范项目”,“一带一路”示范项目中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互联网+项目管理”新模式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等等。其中,中俄跨境电商也是中俄数字贸易中的重要一部分。随着一带一路发展,中俄跨境电商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总量增速上看,中俄跨境电商贸易总值增速将近30%;从中国在俄罗斯建立的海外仓来看,也从2015年的初建增长为如今的30个;从跨境电商的商品品类来看,俄罗斯通过跨境电商从我国进口的商品,集中在日用品类上,而我国从俄罗斯购买的主要是食品类;从中俄跨境贸易方式上看,方式从最开始单一的模式转换为复合模式;两国跨境电商平台数量及质量均有提高。最后,刘教授对“一带一路”框架内中俄合作的未来进行了畅想,并表示解决好标准合作问题是中俄贸易未来顺利进行的重要一部分,中俄合作的关键在于找到国与国正确的相处之道。

在评论环节,学会原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汪宁教授表示刘晓音教授提及的对外法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制定中国自己的标准,维护中国的话语权,是中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基础。同时,汪教授表示,“一带一路”建设10年中,这一理念对沿线国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如今仅是一些老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迫切需要年轻学者入盟,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最后,汪教授表示,要想实现中俄合作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必须要解决中俄关系转型时期的认同问题,探寻全球各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方法,加强对俄罗斯各方面的研究,以及制定中国规范,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分享内容结束后,与会师生针对中俄欧亚以高质量经济合作共筑全球新格局提出了若干问题,嘉宾们均一一予以细致解答。

最后,学会副会长、bet365在线体育投注-bet365网站 刘军梅副院长做了闭幕总结。刘院长介绍说新兴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的前身是转型经济国家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与学会之间已有过多次的成功合作。今天的会议无论是嘉宾发言,学者交流,还是会务服务,均为精品。刘院长向与会专家的精心准备与精彩演讲表示诚挚的感谢,向会务组事无巨细的筹备与组织表示感谢!本次会议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返回顶部